浸信會先賢介紹:丹泰勒(1738-1816)
力挽狂瀾從來不易。丹泰勒(Dan Taylor)正是這樣一位於十八世紀英國基督教教會倦怠期,振興普及救恩浸信會的關鍵人物。以下讓我們一同來認識他的一生與貢獻。
丹泰勒是在1738年12月21日,出生於英國約克郡西部的一個村莊,父親是一名煤礦工人,與其第二任妻子育有八名子女,丹泰勒排行第二。丹泰勒除了定時隨家人上教區教堂外,亦熱愛閱讀,並且熱衷各樣的學習。他九歲時曾妄稱主名,辱罵意外砍傷他的礦工,遭其父責打,並以啟示錄6:17嚴厲告誡他藐視主的罪。這是他首次經歷了認罪的信仰體驗,自此他對信仰的熱誠與日俱增。
丹泰勒十六歲時獲主教認可成為英國教會的恆常成員,同時深受當時循道會在英國各地迅速傳播的福音大覺醒運動(Evangelical revival)之影響,在母親過世後,便加入了循道會,成為該會的佈道家。但他仔細查考新約聖經後,卻不認同循道會獨裁的領導及過於嚴厲的紀律,便於1762年離開循道會。
其後丹泰勒繼續在家鄉佈道、栽培初信者,並研讀新約聖經以及當時有關嬰兒洗禮的書籍,最終確定其信而受浸(believers’ baptism)的立場,在1763年於林肯郡加斯頓(Gamston, Lincolnshire)得到普及救恩浸信會教會的牧師為他施浸;同年在教會的支持下,回鄉建立了一所普及救恩浸信會教會,獲按立為牧師,並加入了林肯郡的普及救恩浸信會聯會。
跟聯會的人相處下,他很快便發現當時「一位神主義」(Unitarianism)[1] 的異端思想已廣泛影響着英國普及救恩浸信會。當聯會一再避談耶穌基督的神性時,丹泰勒與數名其他地區的教會領袖,便於1770年正式成立新普及救恩浸信會聯會(the New Connexion of General Baptists),並宣佈六條「信仰宣言」(Articles of Religion),重申正統教義的觀點。
作為新聯會的領導,丹泰勒在牧會的同時,定期探訪新成立的教會,更在1779年推動成立普及救恩浸信會學院(the General Baptist Academy),致力培訓牧者,又勤於出版有關浸禮、崇拜和教會紀律等著作,以及一些講章、兒童教理答問等,促使新聯會教會與成員數目不斷增長,並在神學、傳福音、牧養、教會組織方面也得到長足發展。此外,他亦一直保持與不同理念的基督教人士對話,並與他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1783年,丹泰勒有感於哈利法克斯市(Halifax)新成立的教會的需要,便離開家鄉所創立的教會,前去當地服侍;又在教會承諾讓他有充分自由往來探訪新聯會教會下,於1785年去到倫敦服侍,直至1816年11月26日,於倫敦的家中離逝,享年78歲。
無疑,丹泰勒一生忠心服侍,其影響力無疑挽回了其時正在衰落的英國普及救恩浸信會,並且在以下一些踐行觀念上,為浸信會帶來了重要的貢獻和影響。如前所述,丹泰勒在發現不少舊聯會教會在基督的神性及普世救贖等議題上一直含糊其辭,並漠視一位神論主義對教會的影響之後,便推動成立新聯會,嚴格要求成員遵守六條信仰宣言,包括對人類墜落、遵行律法的性質和義務、基督的位格和救贖工作、因信稱義、從聖靈重生及浸禮等教義的正統觀點,並公開見證基督在他們身上的救恩。他亦時常與一位神論者打交道,藉以跟他們談論基督的福音,並積極出版辯護、闡釋諸如人類墜落、基督神人二性等教義,以致當十九世紀舊聯會教會逐漸銷聲匿跡時,新聯會的教會仍然得以發展,直至1891年跟特定救恩浸信會聯合成為浸信會聯盟(Baptist Union),過程中甚至無需在任何認信及相關表述上的改變。
他除了牧會外,亦經常四出傳講基督的福音,協助建立新的教會,加上他對神學教育及訓練牧者的重視,這便使得普及救恩浸信會在新聯會的引領下,於敬虔及傳福音上再次得着復興,重新抓緊亞米紐斯派的普及救恩觀點。此外,當十八世紀嬰兒洗禮仍廣為基督教人士所接受,丹泰勒是當時普及救恩浸信會唯一一位為此作出辯護的,而他對信徒全身浸禮的觀點亦預示了十九世紀晚期,浸信會踐行浸禮的主流方式。他強調只有明白並遵行的人士才能加入教會,並且指出浸禮是非神聖的,只是記念基督的死亡、埋葬與復活的意義,也因此倡議全身浸入水裏的浸禮。這有別於早期普及救恩浸會同樣接受倒水式的浸禮。
總言之,丹泰勒雖然出身微小,但從小展現出過人的心智與體魄,在尋找、捍衛與傳揚真理的路上,更是孜孜不倦、堅毅不屈,以致在他推動下成立的新普及救恩浸信會聯會,為當時正面臨信仰危機的普及救恩浸信會,帶來一時的靈性復興,重新以聖經為基礎,遵守正統教義,踐行有意義的崇拜和聖禮,並熱切傳揚福音。
其中最觸動筆者的是丹泰勒在追求、捍衛與傳揚真理時扎根於聖經的批判精神。特別是當舊普及救恩浸信會聯會,在面對會中漸漸傾向接受一位神論者立場含糊時,他卻堅持回到聖經與正統教義上,對此作出批判和回應。這使他突破了舊聯會對前人各種踐行方式的因循,為教會帶來更有意義和生命力的信仰生活,體現了哈特(Trevor Hart)強調從所委身的信念、經驗、處境、傳統中不斷尋求理解信仰真義的重要性,[2] 亦是今天教會領袖借鏡以帶領教會面對二十一世紀種種信仰挑戰與危機。